“萨满”一词也可音译为“珊蛮”“嚓玛”等。该词源自通古斯语saman与北美印第安语shamman,原词含有:智者、晓彻、探究、等意,后逐渐演变为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也被理解为这些氏族中萨满之神的代理人和化身。
“萨满”一词主要通行于欧亚大陆与北美大陆北方各民族中,在世界其他地区对类似的神职人员各民族均有不同的称呼,但国际学术介也将其统称为萨满。萨满一般都分为职业萨满和家族萨满(也被称为家萨满)。前者是以个人身份面向全社会所有人提供宗教服务,他们主要为雇主家进行驱魔、占卜、乞福、主持红白喜事等,并收取相应报酬,具有一定职业性。后者则是在部落氏族组织中仅为本氏族成员提供宗教服务的指定神职人员,这类人平时与普通氏族成员相同,也照常从事自己的劳动生产,只有在本氏族成员须要时才转而进行祭祀祖先、向神灵许愿、叙说祖先历史功绩、为本氏族成员乞福、等宗教活动,他们对本氏族成员的宗教服务属于氏族义务基本不收报酬,而对本氏族之外则基本拒绝提供任何宗教服务。无论是职业萨满还是家萨满,其人员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都可以担任,所从事的各种宗教仪式也完全相同,但随着社会中男性主导性的增强,在今天现存的萨满中女性萨满已经很少了。
萨满被称为神与人之间的中介者,他们与其他宗教神职人员最大的不同是能够以个人的躯体作为人与鬼神之间实现信息勾通的媒介。作为这种媒介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神灵为主体,通过萨满的舞蹈、击鼓、歌唱来完成精神世界对神灵的邀请或引诱,使神灵以所谓‘附体’的方式附着在萨满体内,并通过萨满的躯体完成与凡人的交流;二是以萨满为主体,同样通过舞蹈、击鼓、歌唱来作到‘灵魂出壳’,以此在精神世界里上天入地,使萨满的灵魂能够脱离现实世界去同神灵交往。上述神秘仪式即被称为“跳神”或“跳萨满”。在完成上述神秘仪式的过程中所有的萨满都会表现出昏迷、失语、神志恍惚、极度兴奋等生理状态,当这类生理状态出现时则被称为“下神”“抬神”或“通神”,学术领域则称为“萨满昏迷术”或“萨满催眠术”。萨满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萨满的职业追求也是以各种精神方式掌握超级生命形态的秘密和能力,获取这些秘密和神灵力量是萨满的一种生命实践内容。
“萨满”一词为国际学术界的统称,并非哪一种族的专属。无论哪一种族人类的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萨满”时期。原始人向现代文明进化,必然会感受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对于自然给人类带来的不可抗力,远古时期的人便会将其归结于“神”的旨意!
人类有了神魔、善恶的意识,便也有了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再加上人类构造的复杂,各个时期不乏会出现一些“奇人异士”,或能预言、或有念力、或拥有高超的智慧……从此“萨满”这个职业诞生了!他们有的以神自居,有的号称能够通灵,都在各个部落的发展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有人会问,那为什么汉族没有萨满呢?
汉族并非没有萨满,而是在长期的发展以及文化的碰撞下,将神魔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拟人化。从而萨满一职随着原始部落的消失而消失,但其并未绝迹,只是改头换面成为了封建王朝的“祭司”、“天师”、“国师”等!中国古代史官不用“萨满”这个名词,在文字上只称其为“巫”,称萨满宗教仪式为“打段”或“烧饭”。在匈奴时代,萨满在政治、军事上都起着一定的作用,凡战争或其他处于犹豫状态的事件,最后要取决于萨满。萨满必须具备许多常识或知识,能够观察事物的发展,预测未来,敢预言吉凶。柔然也是如此,只是其传简略未及叙述而已。北方民族的萨满与中原汉族的巫大有不同,但通神仪式的基本过程是一致的。五代以后由于北宋朝廷禁止“打段”中原地的巫基本为道教法式或庙会社戏所取代,偶有少数残余在民间传承经过数世纪演变成为今天的“傩戏”。很多原始宗教的祭司也被称作萨满.
例如道教的创立,从此有了宇宙最高神——“三清”,后来逐渐衍生了“四御”、“五老”、“六司七元”、“九曜”、“十殿”......这些神的诞生都有其固定的形象特征,并且分工明确,老百姓在祈祷之时便有了何事求何神的概念,最重要的是他们大多都是人的形态,让人觉得“神”与我们并不遥远。而宗教中的神职人员,也同样受到百姓的尊敬与爱戴,就像原始部落中的萨满一样!
本土道教神话体系已经很完善,但佛教对汉族人民的影响也很深远,尤其明清时代神魔小说的盛行,将原本的西方神佛与我国神仙相结合,不断的将其汉化,使我国神话体系更加多元化。
此次,提议复兴满族萨满神话也正因为汉族神话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探索原生态的汉族萨满已不太可能。但北方地区仍然还保持着萨满情结,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跳大神!满族是北方狩猎民族中比较庞大的一个民族,有自己的文化、文字,甚至还统治过全中国,建立过满清政权,其给全国人民带来的影响不可忽视。
满族虽有文字,但其神话大多并没有文字记载,而是靠口口相传。人们称其为“说部”。“说部”,是满族及其先民传承久远的民间长篇说唱形式,为传或传记之意。
根据网友网络贴整理……
欢迎光临 老崔后院 (http://cui2.cn/)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