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崔后院

查看: 5502|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载] 大宝剑之鱼肠剑

[复制链接]

8814万

积分

41

威望

45

主题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88148229
威望
41
贡献
102
妖卵结晶
70

灌水之王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09:1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鱼肠,十大名剑之一。是专诸置匕首于鱼腹中,以刺杀吴王僚,故称鱼肠剑,是为勇绝之剑。出典《史记·刺客列传》。
鱼肠剑,也称鱼藏剑,据传是铸剑大师欧冶子越王所制,他使用了赤堇山之锡;若耶溪之铜,经雨洒雷击,得天地精华,制成了五口剑,分别是湛卢纯钧胜邪、鱼肠和巨阙

传说

鱼肠剑既成,善于相剑的薛烛被请来为它看相,薛烛的相剑本领犹如通灵一般,他感受到鱼肠剑中所蕴藏的信息,因此回答道:鱼肠剑“逆理不顺,不可服也,臣以杀君,子以杀父。”原来这把剑生就是逆理悖序的,是用来弑君杀父的,真是太可怕了。后来越国进献宝物给吴国,这柄剑因此由越而入吴。相传吴王阖闾,也就是公子光,曾得到过这五口宝剑其中的三口,即胜邪(磐郢)、鱼肠湛泸

说法由来

一种说法是认为因为剑身上的花纹犹如鱼肠,这种鱼肠倒不是指生鱼的内脏,而是要将一只鱼烤熟,剥去两胁,然后再看鱼肠,则有点像古剑剑身上的纹路,曲折婉转,凹凸不平,因此而得名。据说清朝吴大皙藏有战国鱼肠剑的墨拓本,满刃花纹毕露,就宛如鱼肠一般。其实不光是鱼肠,剑纹还可以像龟文、像高山、像流波、像芙蓉……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鱼肠剑之得名,就是由于它小巧得能够藏身于鱼腹之中,一种可能是鱼肠剑的剑身细长柔韧,能够沿鱼口插入,在鱼的胃肠中曲折弯转,而抽出时则恢复原形,钢韧无比,熠熠生光;另一种可能是鱼肠剑为诸多名剑中十分小巧的一枚,如短刃,如匕首

古籍记载

《史记.刺客列传》
专诸者,吴堂邑人,传说今无锡鸿声乡鸿山西走马港人,屠户出身。长得目深口大,虎背熊腰,英武有力,对母亲非常孝顺,是当地有名的孝子、义士。伍子胥之亡楚而如吴也,知专诸之能。伍子胥既见吴王僚,说以伐楚之利。吴公子光曰:“彼伍员父兄皆死于楚而员言伐楚,欲自为报私雠也,非能为吴。”吴王乃止。伍子胥知公子光之欲杀吴王僚,乃曰:“彼光将有内志,未可说以外事。”乃进专诸于公子光。
光之父曰吴王诸樊。诸樊弟三人:次曰余祭,次曰夷眛,次曰季子札。
诸樊知季子札贤而不立太子,以次传三弟,欲卒致国于季子札。诸樊既死,传余祭。余祭死,传夷眛。夷眛死,当传季子札;季子札逃不肯立,吴人乃立夷眛之子僚为王。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当立;必以子乎,则光真适嗣,当立。”故尝阴养谋臣以求立。
光既得专诸,善客待之。九年而楚平王死。春,吴王僚欲因楚丧,使其二弟公子盖余、属庸将兵围楚之□;使延陵季子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将盖余、属庸路,吴兵不得还。于是公子光谓专诸曰:“此时不可失,不求何获!且光真王嗣,当立,季子虽来,不吾废也。”专诸曰:“王僚可杀也。
老子弱,而两弟将兵伐楚,楚绝其后。方今吴外困于楚,而内空无骨鲠之臣,是无如我何。”公子光顿首曰:“光之身,子之身也。”
四月丙子,光伏甲士于窟室中,而具酒请王僚。王僚使兵陈自宫至光之家,门户阶陛左右,皆王僚之亲戚也。夹立侍,皆持长铍。酒既酣,公子光详为足疾,入窟室中,使专诸置匕首鱼炙之腹中而进之。既至王前,专诸擘鱼,因以匕首刺王僚,王僚立死。左右亦杀专诸,王人扰乱。
公子光出其伏甲以攻王僚之徒,尽灭之,遂自立为王,是为阖闾。阖闾乃封专诸之子以为上卿。[1] 
越绝书.外传.记宝剑》
阖闾以鱼肠之剑刺吴王僚
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取诸鱼燔熟,褫去胁,视见其肠,正如今之蟠钢剑文也。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使专诸置鱼肠剑炙鱼中进之。”意谓极小之匕首,可藏置于鱼腹中。一说谓剑之文理屈襞蟠曲若鱼肠。
夫纯钩,鱼肠之始下型,击之不能断,刺之不能入。
鱼肠剑真貌

  如前所述,《越绝书》所记载的、包括“鱼肠剑”在内的越王勾践五大名剑,据说后来流入他国,皆不知所终,淹没在历史长河的滚滚浪花里……那么,历史上真正的鱼肠剑到底是什么样子呢?它的形制、尺寸如何?近年随着考古学发现的进程,这个历史迷团终于可以揭开了。

  1985年11月上旬,浙江省绍兴县(这里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国都)漓渚镇洞桥村村民在横路畈挖田泥时发现一把青铜短剑,通长21.6厘米,格宽3厘米,茎长6厘米。剑身较扁,略起棱脊,斜从而宽,前锋收狭。剑格较阔,圆柱茎,上有三周凸箍,首心有圆孔通茎内。脊两侧各饰一列变体云雷纹,格、茎和箍上也有卷云纹,是典型的春秋越国铜器。越国以铸造宝剑而名满天下,绍兴境内已发现的越国青铜剑已有20余把,但大多剑身较长,漓渚镇出土的是最短的一把,坚韧锋利,巧夺天工,有人认为就是五把越王名剑中的“鱼肠剑”。

  无独有偶,2004年五一黄金周期间,笔者有幸看到了一件浙江民间收藏的春秋越式短剑残段,与前剑尺寸颇为接近,而在类型学断代上更加接近春秋晚期。此剑之格、茎、首基本完整,剑身大部分已锈蚀残断。整个残段长约13厘米左右,估计完整时全剑长约23厘米上下。剑格呈凹形,正面为兽面纹嵌蓝色琉璃,背面为卷云纹嵌绿松石;圆柱茎,上有两周凸箍;剑首饰有七道同心圆,最宽的两组同心圆之间还铸有精美的人字纹。  

       这件越式青铜剑残段,整体形制与湖北省博物馆藏越王勾践剑甚为接近;根据现存残段的工艺特点观察,当年其完好时精美程度也近似勾践剑(当然,勾践剑之精美绝伦目前尚无可堪与之比肩者);根据其剑格、剑箍及剑首圆盘的形制特点综合判断,此剑当铸于春秋晚期,与吴王阖闾在位的时间基本吻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古兵器研究先驱周纬先生所著《中国兵器史稿》(三联书店1957年版)一书图版第四十三页,曾著录有一把清代著名学者吴大徵氏所藏的“战国古鱼肠剑”拓片,吴氏自注剑长“通长二尺”?并引沈括《梦溪笔谈》语“鱼肠即今蟠钢剑也,又谓之松文”,称其为“天然花纹之吴越名剑”。

  从拓片上看该剑为菱形薄格,尺寸过大、形制简单,实非“名剑”之属,吴氏注语亦明显有误。同时,鱼肠剑系春秋晚期名剑,亦非战国之物;且“鱼肠”之名,亦有写做“鱼藏”者,乃状其剑短小精悍,于鱼腹可藏匿。宋人以“鱼肠”为剑身之花纹貌,实则大谬。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我们对成书于东汉的《越绝书》所记载的“越王勾践五大名剑”的说法,也应辩证地来看。首先,春秋战国时期,吴越名剑为列国之冠,吴越诸王(特别是越王允常、越王勾践、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的宝剑更是剑中极品,这是不争的史实,不但有可靠的史书记载,更有大量出土文物为佐证;其次,500年后成书的《越绝书》在如实记载东周吴越名剑史料的同时,在宝剑的名称和细节上是否已有传说成分,尚有待进一步考证。

  由此可见,专诸刺王僚的史实是客观存在的,使用了锋利无比的小型宝剑(《史记》中称为“匕”)也是肯定的。而当年此剑是否真的叫作“鱼肠剑”,只能把传说和史实结合起来看了。前面所介绍的两把近年在浙江出土的春秋中晚期小型越式宝剑,我们也可以都称之为“鱼肠剑”,至于是不是专诸刺王僚的那把“鱼肠剑”,恐怕已无从定论。

  最为难能可贵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考古学日益完善,我们今天终于可以亲眼目睹到那个年代、这种形制的“鱼肠剑”实物,并进行学术研究,这也是时代的进步。


3721

积分

22

威望

8

主题

超级版主

Rank: 8Rank: 8Rank: 8Rank: 8

金钱
3277
威望
22
贡献
86
妖卵结晶
42
沙发
发表于 2016-12-3 10:24 | 只看该作者
占一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8814万

积分

41

威望

45

主题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金钱
88148229
威望
41
贡献
102
妖卵结晶
70

灌水之王

板凳
 楼主| 发表于 2016-12-3 20:56 | 只看该作者

哈哈,都占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Copyright © 2001-2013 Comsenz Inc.Powered by Discuz!X3.2 京ICP备16057454号-1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